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武汉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武汉这些消失地方,还有几个记得?一位80后的回忆!

2024/2/10 20:56:05发布22次查看
你记忆中的老武汉,
竹床阵、二厂汽水,
还有那“磨剪子嘞戗菜刀”
浑厚的吆喝声
随着时间的流失,
武汉的成长,
70、80后,
消失的武汉地标你们还记得吗?
老通城酒楼
“老通城”,原名“通城”饮食店,是1929年汉阳人曾厚诚在大智路口开办的。开张之初,只供应早、中、晚点。1947年,抗战胜利后改招牌为“老通城”食品店。1953年,曾厚诚逝世,他的子女都是革命干部,不愿继承,请求国家接管。1955年元旦,成为武汉第一家私营改国营的商店。同年间月,奉市委指示,在惠济路口分设了一个支店,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泽东主席先后来支店品尝了三鲜豆皮,留下了“国营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的教导,而现今已经不见踪影。
精武路鸭脖一条街
精武路本是京汉铁路旁的一处无名荒地,上个世纪30年代初,操练武术的汉口精武会操场迁至此地,此地故得名精武路。1938年,武汉沦陷后,该会馆被日军所毁,但精武路的路名遗留了下来。解放初期,这条街仍然不足千米,两旁多为两层楼的砖瓦旧房。后来,由于它南边紧邻江汉工人文化宫、武汉剧院,北端紧接着新华路体育馆,街外就是宽敞的解放大道,闹中取静的精武路自然成了一个绝佳的宵夜处。
武汉展览馆(中苏友好宫)
武汉展览馆建成时原名武汉中苏友好宫,是中国的四大中苏友好宫之一,由苏联援助建设,为1956年5月5日至7月5日在武汉举办的“苏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而兴建,中苏关系恶化之后改名武汉展览馆。
全馆占地10万多平方米。建馆30多年中,在这里举办过的中外各类展览共500多次,90年代初,每年承办的展览达40多次。建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另3座同样风格的展馆,至今保存良好。
武大牌匾
1931年,在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中时,学校在街道口大学路的起点处,建起了一座木结构的校门牌坊,由沈中清、缪恩钊设计,是为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座校门牌坊。可惜的是,不久之后,这座在材质上不够坚牢、在结构上更是“头重脚轻”的木质牌坊,就被一场大风所吹垮!
在木质牌坊被毁后,学校充分汲取了这一教训,又在原地重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坊,仍由沈中清、缪恩钊二人设计。牌坊横幅正面仍为“国立武汉大学”(从右往左读)的校名,背面则替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从左往右读)六字,以标明这座高等学府在当时所执著追求的理想办学规模与学科格局。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坚牢与耐久,这座牌坊在街道口始终屹立不倒,时至今日,已经历了将近80年的风雨沧桑。2001年,还作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正式入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十月,因八一路改造,牌坊拆掉了。
六渡桥
在武汉人的心里,六渡桥是老汉口的代名词,承载着老武汉人关于汉口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六渡桥修起一座圆环形的人行天桥。
为了推进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建设,从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30日,中山大道(武胜路—江汉路段)全封闭打围。其中,六渡桥站施工打围范围全长300米,六渡桥人行天桥刚好位于施工范围内,为配合地铁现场施工,该人行天桥必须在施工期间拆除。
西大街
如同六渡桥天桥是老汉口的回忆,那么西大街应该就是汉阳伢的回忆了。有着”汉阳首街”之誉的这条千年老街,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消失在记忆中。
中山公园过山车
记得第一次坐过山车就是在中山公园。
被拆掉的中山公园过山车,以前是武汉少有的刺激娱乐项目,小时候春秋游总去中山公园玩的武汉伢,拆掉的应该还有你们的美好回忆。
中山公园旧门柱
脱胎于私家花园的中山公园,是武汉建市以后建设最早的市立公园。公园的首座大门为竹篾做的垛式单门,非常简陋,于1931年被洪水冲毁。2年后,留学英国归来的年轻工程师吴国柄设计建成这个园门。园门为西式风格,4个花岗岩门柱高约5米,端庄厚重,时尚典雅,很快成为汉口标志建筑之一。1956年,为了与对面中苏友好宫(老武汉展览馆)相“呼应”,公园在大门原址新建了“苏式”大门,原门被撤,4个门柱搬至公园大门东西两侧,作为侧门供游人进出。3年前,公园再次重建“苏式”大门。
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汉正街
“汉正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它是“汉派”商业文化的发祥地,是汉口城市之根。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汉正街也将迎来改心换面,不再是那个脏、乱、差的环境了!
新华电影院
新华电影院始建于1954年,是武汉市首家国立专业影院,地处武汉市六渡桥闹市中心,影院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楼高四层。当时是武汉最早的电影院,那时去看一场电影相当时尚,而现在新华电影院已经不复存在。
民众乐园
“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东玩西玩,玩不够民众乐园。”几十年前,武汉民众乐园有杂技、电影,还有京、汉、楚、豫、话等名角搭台唱戏,只用花几毛钱就能逛上一天。后来,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时尚购物的前沿阵地,然而翻新后的民众乐园却不再是当年那热闹非凡的模样!
红钢城
老房子多,老树多,老年人多,这就是红钢城。那些镶嵌在红墙上的门窗诉说着这里流转的沧桑,粗硕的梧桐树需要小孩儿拉着手臂才能合围,坊巷间尽是老人,他们剥豆择菜、或三五话家常,或者在楼道口、树荫底下走象棋、搓麻将,这里似乎都是留守着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节奏闲适而舒缓。青山区拆迁力度加大,红钢城部分老街坊逐渐被拆,曾经热闹的红钢城商圈也不复繁荣。那漂亮的红砖、翠绿的梧桐,在回忆中渐渐暗淡。
长乐戏院
位于前进四路的楚风剧院,原名“长乐戏院”,建成于1916年,也曾名噪三镇。上世纪30年代,18岁的陈伯华在此登台首演汉剧《霸王别姬》,轰动一时。1949年后,“长乐”更名为“楚风”,日日有名角登台献艺,盛极一时。今天的剧院已沦为旧电器商场。
一些吆喝声,随着这些老建筑,
停在了叫做过去的某个时间。
有人怀念,有人感叹。
这些老建筑都深深印在老武汉人的脑海之中。
就像巴黎市长德拉诺埃在《为了巴黎的荣誉》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城市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其延绵不断的历史。”城市从此定格,也从此死去!
武汉在新时代里一直在不停的创新,不停成长。
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时间会让武汉越来越好!
在武汉,就关注“大武汉消息”
武汉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