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汉派”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但以清末民初近代工业化时 期为大盛。“汉派”文化根植于江汉平原,与地域文化传统、民间文艺形式、乡土生活情 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派”文化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地域文化特色。这也是近年来 武汉城市圈倾力打造的现代都市文化,旨在以特大城市武汉为凤头,以周边100 km内的 八座中小城市为辅翼,重塑以“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为主要特征的“汉 派”文化。这一特征也是“汉派”文化的精髓,则反映了武汉城市圈大都市的历史文化 积淀,彰显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体现了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18]。概言之,汉 派文化是一种特异的平民文化,是一种包容性、融合性以及更新性极强的大众文化。汉 派文化又是一种特异型的都市特色文化。
人和信息是文化的两个重要载体。 在文化研究的空间化视野中,可以将人口流 和信息流作为文化空间整合的两个核心要素[25,26]。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圈出现了史无 前例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些流动中的人口自然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因此,人口流无 疑是构建城乡文化整合空间模型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不论是当代城市文化对农村的 渗透,还是农村文化对城市的“文化反哺”,现代文化信息流亦是重要的渠道。文化信息 流使城乡文化保持连续不断的传播和流动变化的态势,是文化空间整合过程中的动态影像。 城乡文化易感知人口测算 城乡文化系统是由居住在城市、乡村两个群体的人承载 的两种异质文化体系,城乡间人口流动带动了城乡文化的扩散、交流、冲突、融合。城 乡文化在扩散过程中,一些“免疫力”较低的人群首先接受新文化事象,称其为城乡文 化易感者。城乡文化易感者包括离开居住地在本区域内流动的人口、离开居住地跨区域 流动的人口、某时间段内人口跨区域流动后不返回本区域的人口、某时间段内人口跨区 域流动后返回本区域的人口和区际访问式人口流动的数量
改革开放初,武汉城市圈城乡文 化整合呈现“中部偏高且西高东低”的斑状式空间格局。其中,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 合协调型首先呈现“斑块”状分布在区域中心武汉市,城乡文化整合“斑块”具有 “源”的特点,该斑块上城乡文化整合度较高,城乡文化流向外扩散,同时“斑块”的边 缘具有廊道特征和通道作用。在城乡文化整合进程中,城乡文化协调型一般选择文化设 施完善、城乡文化易感知人群较多、交通系统完备的地区据点分布,然后通过城乡文化 交流和融合,“斑块”地区通过极化作用带动整个区域发展。